当前位置:暮秋月 > 科幻小说 >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> 第六百三十四章 近距离研究黑洞?模拟电磁风暴!

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六百三十四章 近距离研究黑洞?模拟电磁风暴!(3/4)

章节列表
常重视反重力飞船,光压发动机支持的空天母舰适合在宇宙中航行,是作为母舰使用的,接近、登陆星球,还是要反重力飞船。”

  光压发动机的推力确实很强,但推力再强也只是常规的推力而已。

  空天母舰的动力足够在地球环境起飞,若是换成几倍于地球大小的星球,空天母舰降落以后就飞不起来了。

  反重力飞船就不同了。

  其原理是制造极限的反重力场,最高端横向反重力技术,甚至能制造强度超过99.9%的反重力,可以让飞船本身的重力降低1000倍以上。

 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,未来可能会制造反重力强度更高的飞船,即便让飞船接近黑洞也是有可能的。

  这也是遗憾的地方。

  现在已经能制造摆脱黑洞引力的技术,但黑洞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。

  到目前为止,人类所观测到最近的黑洞,是在麒麟座V616,距离太阳系约为2800光年,第二近的黑洞是天鹅座的X-1,距离太阳系约为6100多年。

  这个距离就只能看一下数字了。

  现有的技术来说,想要走出太阳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,因为太阳系的直径都有一光年,空天母舰的加速极限,也不太可能超过一半光速。

  在不考虑安全问题、不考虑加速用时的情况下,想要走出太阳系都需要两年时间以上,想要进行星系之间的探索,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。

  王浩思考的就更重视现在的研究了。

  他们研究的是强s波激发f射线,看起来像是研究一种爆发射线的技术,实质上,是研究空间。

  以技术来进行实验,收集数据探索空间的奥秘。

  只有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解析,并掌握了与之关联的空间技术,人类才有可能走出太阳系去探索宇宙。

  否则,哪怕是制造能够光速飞行的大型飞船,在宇宙超大尺度的距离面前,也显得有些微不足道。

  人类的寿命太短暂了。

  哪怕一生都在以光速航行,能走出的距离也只有几十光年而已。

  ……

 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,理论组都在以湮灭理论为基础,分析各类宇宙射线的化学组成,希望能得到一些东西。

  他们研究的是各类宇宙射线的共性。

  各类宇宙射线的组成不同,但还是有一定共性的,而找到其中的共性,再去结合演变理论进行分析,就能够得到一些东西。

  理论组的研究成果显著。

 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讨论以后,他们很快就把宇宙射线和黑洞理论关联在了一起。

  “从理论上进行分析,有好几种射线都可以从黑洞外层的电磁风暴中产生。”

  王浩总结说道,“这只是推导出来的,只是一种可能,我们还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。”

  “接下来的工作就很明确了。”

  《湮灭物理-黑洞理论》中,有关于黑洞中心奇点特殊物理的阐述,也有强S波剥离物质电磁特性的分析。

  物质的电磁特性会被抛到黑洞的表面,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会爆发出来并产生电磁风暴。

  在电磁爆发中,黑洞中的粒子会被抛出,近而会形成一些类型的宇宙射线。

  虽然表述的很明确,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过相关的研究,所谓‘黑洞的电磁风暴’,也只是采用了天文物理对黑洞研究的一个结论而已。

  想要进一步的研究,就要分析黑洞表层的电磁排列,也要知道电磁风暴爆发和黑洞内能量的关系。